新笔趣阁

字:
关灯 护眼
新笔趣阁 > 游走在晚清的乱世理工男 > 第六百五十章 新厂

第六百五十章 新厂

推荐阅读:

早前的几年,国内就有人想生产玻璃,只不过因为技术、资金、战乱的问题,都没有做大。

李谕记得周学熙有投资玻璃厂的想法,随即坐上小飞机来到天津,见到了他。

傅增湘说:“图书馆的财力终归有限,曾经做过北洋政府高级顾问的英国人莫理循离开中国,留下了两万多本用欧洲各国文字出版的论述中国的书籍,可惜我们无力购买。听说有个日本人开出很低的价格,马上就要购入。”

“又是小鬼子!”李谕肯定不能让他们占便宜,“需要多少钱?”

傅增湘说:“差不多2万大洋,日本人只出5000。”

李谕当即说:“这钱我掏了,捐给图书馆。”

傅增湘大喜:“就知道李大学士会慷慨解囊!”

——

次日,李谕在北大讲完讲座,遇见了傅增湘。

“傅总长。”李谕打招呼说。

傅增湘笑了笑:“我已经不做教育总长了,现在是故宫博物院图书馆的馆长。”

“那可悠闲多了。”

李谕笑道:“以后傅馆长但凡发现流落在外的古籍,就尽管告诉我,我在大同大学里的图书馆面积很大的。”

傅增湘爱书如命,不然当初也不会找李谕帮着买皕宋楼的宋书。

——

几天后,李谕收到宋子文从上海汽车工厂发来的电报。

他和刘鸿生的动作非常快,工厂的厂房整体已经建设完毕,大部分从美国运过来的产线也安装好。就是还有一些材料供应需要解决,比如用得很多的玻璃,这东西要是走海运价格就高了。

“确实更舒服,”傅增湘说,“我现在四处搜集流落各地的古籍,填充至图书馆中。最近几位大儒便以友情价卖给了图书馆不少书,其中还有一位当朝帝师。”

“当朝帝师?宣统小皇帝的帝师?”李谕问。

傅增湘说:“就是梁鼎芬,只不过他临终前把自己的著述和诗集大都烧了。”

李谕说:“他还真是忠于大清。”

梁鼎芬对西学同样有点研究,毕竟做过张之洞的幕僚,不过他却固执地认为西方那一套不能救中国,中国只能自救,也只有大清才能救自己。他生命的最后时光里经常说:“今年烧了许多(诗稿),有烧不尽的,见了再烧,勿留一字在世上。我心凄凉,文字不能传出也。”

点击下载,本站安卓小说APP
『加入书签,方便阅读』